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地球被迫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流浪地球”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終止地球自轉;第二,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借助木星引力,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經歷2500年的星際流浪,抵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下圖為地球流浪過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 .按照計劃,將地球推進至木星軌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軌道是( )
A .金星軌道 B .水星軌道 C .火星軌道 D .土星軌道
2 .計劃流浪 2500 年,最終進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時代到來。關于地球進入宜居軌道后,下列推測可信的是( )
A .比鄰星周圍僅有地球一顆行星 B .比鄰星的體積質量和太陽相近
C .地球表面沒有一定厚度的大氣 D .與比鄰星距離適中,溫度適宜
3 .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信息,判斷比鄰星所處的天體系統為( )
A .太陽系 B .銀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木星行星系
1 . C
2 . D
3 . B
【解析】
【分析】
1 .
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將地球推進至木星軌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軌道是火星軌道, C 正確, ABD 錯誤,所以選 C 。
2 .
地球進入宜居軌道,必需滿足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態水。與比鄰星距離適中,溫度適宜, D 正確;地球表面沒有一定厚度的大氣,就不適合生物生存, C 錯誤;比鄰星是恒星,但題目所給信息無法判斷它與太陽的體積質量的大小關系和環繞它運行的行星數量, AB 錯誤,所以選 D 。
3 .
根據材料,比鄰星是恒星,不屬于太陽系, AD 錯誤;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 10 萬光年,太陽位于據銀河中心 3.3 萬光年處,比鄰星與太陽只有 4.22 光年,所以比鄰星在銀河系, B 正確, C 錯誤。所以選 B 。
【點睛】
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科學家預測 2019年到2020年太陽表面將再度出現“無黑子”現象,又稱為“白太陽”,預示著太陽活動將進入“極小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 “ 白太陽 ” 現象持續期間( )
① 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澇災害更加頻繁
② 極地附近出現極光的范圍不斷擴大
③ 地球磁場受到的干擾減弱,磁暴減少
④ 太陽活動對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減弱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下列關于在太陽劇烈活動時期采取的保護措施,可行的是( )。
① 適當調控人造衛星的運行 ② 盡量減少室外活動 ③ 關閉所有通信設施 ④ 關閉所有大型發電設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 . D
2 . A
【解析】
【分析】
1 .
根據材料 “ 白太陽 ” 現象出現時是太陽活動低谷期,此時極地附近出現 “ 極光 ” 的范圍將縮小, ② 錯誤;全球降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變化,有的增多,有的減少,故 ① 錯誤;太陽活動減弱,地磁場受到干擾減弱,磁暴減少 ,故 ③ 正確;太陽活動減弱,對無線電短波通訊干擾減弱,故 ④ 正確,所以該題選 D 。
2 .
太陽劇烈活動時期會釋放出強烈的電磁波和拋出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從而影響地球,采取的保護措施可行的是,適當調控人造衛星的運行,以減少太陽活動對航天器的影響;盡量減少室外活動,防止紫外線的傷害, ①② 正確;關閉所有通信設施,會切斷聯系,從而影響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行, ③ 錯誤;關閉所有大型發電設施,會影響電力的供應,也會影響人類社會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④ 錯誤。綜上所述, A 正確, BCD 錯誤。故選 A 。
【點睛】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 、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 2 、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 “ 磁暴 ” 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3 、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象。 4 、引發自然災害,比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下圖為溫州醫科大學茶山校區 650KW光伏屋頂電站的景觀圖,通過光伏發電將清潔的太陽輻射能轉變成電能輸入到學校的電網系統中,可滿足該校茶山校區日常用電需求量的8.5%,節能、環保效益明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太陽輻射能量主要集中的波段是( )
A .紅外線 B .可見光 C .紫外線 D . X 射線
2 .關于太陽輻射對地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 是地球上水循環和大氣運動的主要能源 ② 產生 “ 磁暴 ” 現象的原動力 ③ 為生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要的光和熱 ④ 造成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 . B
2 . C
【解析】
【分析】
1 .
太陽輻射能量分布在三個光區、紫外區、可見光區和紅外區,紫外區波長最短,能量分布最少;可見光區波長居中,能量占太陽輻射能的 50% 左右,所以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紅外區波長較長,能量較可見光區少,較紫外區大。 B 正確, ACD 錯誤。所以選 B 。
2 .
根據所學知識, ①③ 為太陽輻射對地球影響,符合題意; ②④ 為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 C 正確, ABD 錯誤,所以選 C 。
【點睛】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 、太陽輻射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2 、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來自太陽能,如太陽能發電、太陽灶、太陽能干燥器加工農副產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陽能轉化的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地球的歷史好像是一本 “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記錄地球歷史的 “ 書頁 ” 和 “ 文字 ” 是指( )
A .標本、化石 B .標本、地層 C .地層、化石 D .巖石、化石
2 .如果把地質年代比作一本 4600 頁的,下列地質年代中,占有頁數最少的是( )
A .元古宙 B .太古宙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3 .在陜西某礦區,工人們發現在礦燈照耀下,夾在頁巖地層中的煤層烏黑發亮,仔細辨認,還能看出蘇鐵、銀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樹干。該煤層形成時的古地理環境是( )
A .濕熱的草原環境 B .溫暖廣闊的淺海 C .濕熱的森林環境 D .干旱的陸地環境
1 . C
2 . D
3 . C
【解析】
【分析】
1 .
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地層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層形成時的地表環境,研究地層是了解地球歷史的最主要途徑,地層是記錄地球歷史的 “ 書頁 ” 。有的地層中含有化石,不同類型、數量的化石反映了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是記錄地球歷史的 “ 文字 ” , C 正確。標本多屬于人為制成的,地球歷史約 46 億年,因此標本不能作為地球歷史的有效記錄, AB 錯誤。巖石形成年代有早有晚,且相對于地層,巖石較為局部,因此巖石不作為地球歷史的記錄依據, D 錯誤。故選 C 。
2 .
地球歷史約 46 億年之久,如果把地質年代比作一本 4600 頁的疏,選項中占有頁數最少的是新生代, 6500 萬年前至今屬于新生代, D 正確。元古宙、太古宙、中生代依此大約經歷了 31 億年、 2.5 億年、 1.5 億年,時間都比新生代要長,排除 ABC ,選 D 。
3 .
由材料 “ 蘇鐵、銀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樹干 ” 可知該煤層形成時的古地理環境是森林環境,排除 ABD ,且樹木枝干粗大,推測其地理環境是濕熱的森林環境, C 正確。選 C 。
【點睛】
地層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層形成時的地表環境。如: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淺海環境;頁巖形成于靜水環境;玄武巖則是火山活動的產物;珊瑚化石指示溫暖的淺海環境;破碎的貝殼指示濱海環境。
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甲、乙是地球內部的兩個明顯不連續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圖中數字所代表的地球內部圈層正確的是( )
A . ① 層是巖石圈 B . ② 上部有軟流層 C . ③ 層外核為固態 D . ① + ② 層為地殼
2 . A 地火山噴出的熔巖來自圖中( )
A . ① 層下部 B . ② 層下部 C . ② 層上部 D . ③ 層上部
1 . B
2 . C
【解析】
【分析】
1 .
材料指出 “ 甲、乙是地球內部的兩個明顯不連續面 ” ,根據所學并結合甲乙位置可知,甲為莫霍面,乙為古登堡面。 ① 層位于莫霍面以上,為地殼,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為巖石圈, AD 錯誤。 ② 位于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為地幔,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頂部有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 B 正確。 ③ 層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由于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外核的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C 錯誤。故選 B 。
2 .
火山噴出的熔巖來自軟流層,軟流層分布于上地幔的頂部,即 ② 層上部, C 正確, ABD 錯誤。故選 C 。
【點睛】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巖石圈,平均厚度為 100-110 千米。軟流層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本卷還有15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苓諾熏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