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透明度表示海水的能見程度,數值越大,說明透明度越高。下圖示意我國某海域某年 8月海水透明度等值線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推測 a 地海域海水透明度是( )
A . 11 B . 13 C . 16 D . 20
2 . a 地所在海域東部、北部海水等透明度線密集,主要是因為( )
A .大氣降水多 B .沿岸排放污染物多
C .海平面上升 D .海岸線曲折幽深
3 .此季節渤海海域海水透明度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海陸位置 B .洋流性質
C .徑流量 D .云層厚度
A????2 . B????3 . C
【解析】 1 .據圖中等值線的變化特征和 “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 這一規律, a 地海域等透明度數值介于 8~12 或 16~20 之間,故透明度可能為 11 。 A 正確, BCD 錯誤。故選 A 。
2 . a 地所在海域東部、北部海域等透明度線密集,主要是因為沿岸排放污染物多,且由沿岸向海洋逐漸減少。海水透明度與海岸線形態和海平面上升關系不大,大氣降水多會導致海水等透明度線稀疏。 B 正確, ACD 錯誤。故選 B 。
3 . 8 月鋒面帶北移至我國華北地區。圖示地區河流徑流量大,攜帶的泥沙多,導致渤海海域海水透明度較低, C 正確。海陸位置不隨季節變化,洋流性質、云層厚度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ABD 錯誤。故選 C 。
【點睛】海水透明度的影響因素有海水的顏色、水中的懸浮物質、浮游生物、海水的渦動、進入海水中的徑流,以及天空中的云量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 4月26日電,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隨著“雪龍”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順利完成。這次南極考察由“雷龍”船和“雪龍2”船共同執行考察任務,“雪龍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1萬余海里,“雪龍”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3萬全海里。下圖為“雪龍2”號去程路線圖(上?!猩秸荆?。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 . “ 雪龍 2” 號經過的海域中,海水鹽度最高的是( )
A .上海沿海 B .澳大利亞東北海域 C .新西蘭沿海 D .中山站沿海
5 .從上海至中山站航線所經歷的海域, “ 雪龍 2” 號吃水深度的變化大致是( )
A .變深 B .變淺 C .先變深后變淺 D .先變淺后變深
B????5 . C
【解析】 4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水表層鹽度的變化規律是由副熱帶海域向南北兩側遞減,澳大利亞東北海域位于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較高;上海沿海、新西蘭沿海、中山站沿海海域都不是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低于澳大利亞東北海域, B 正確, ACD 錯誤。故選 B 。
5 .在載重不變的情況下,船只的吃水深度與海水密度大小有關,密度越大,海水浮力越大,吃水越淺,反之,越深;一般情況下,由赤道向兩極,海水溫度逐漸變低,密度則逐漸變大。到了兩極海域,由于水溫低,海水結冰,剩下的海水鹽分高,所以密度更大。由上海向赤道行駛過程中,密度減小,吃水深度變深,由赤道向中山站過程,密度變大,吃水深度變淺,故船只的吃水深度是先變深,后變淺。 C 正確, ABD 錯誤,故選 C 。
【點睛】船只在海上航行受到海水的浮力作用,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海水密度、重力加速度以及船體排水的體積的乘積,重力加速度以及船體排水的體積一定的情況下,海水密度越大,船只受到的浮力大,吃水深度淺。
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6 .圖中各圈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
A .差異性 B .復雜性 C .區域性 D .整體性
7 .圖中 M 表示的水循環環節是( )
A .降水 B .地表徑流 C .蒸發 D .水汽輸送
8 .圖中表示日本富士山頂部巖石形成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D????7 . B????8 . D
【解析】 6 .根據所學知識,圖中各圈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故 D 正確,不體現差異性、復雜性和區域性,故 ABC 錯,本題選 D 。
7 .據圖可知, M 箭頭指向海洋,是把地表水分帶入海洋,是地表徑流,故 B 正確,降水箭頭應向下,蒸發箭頭應向上,水汽輸送箭頭從海洋上空到陸地上空,故 ACD 錯,本題選 B 。
8 .富士山是一座火山,其頂部巖石為噴出型巖漿巖,所以圖中表示富士山頂部巖石形成的應該為 ④ ,故 D 正確,圖中 ① 為 固結成巖作用, ② 為外力作用、 ③ 為變質作用,故 ABC 錯,本題選 D
【點睛】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是( )
A .海水密度的差異 B .地轉偏向力 C .大氣運動和近地面的風 D .陸地形狀
C
【詳解】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使海洋水體沿相對穩定的方向運動, C 正確;海水密度差異引起海水的流動,形成密度流;地轉偏向力會使海水運動時發生偏轉;遇到陸地形狀的阻擋,洋流方向會發生變化,可見這些因素對海水運動方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些因素都不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ABD 錯誤。故本題選 C 。
【點睛】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其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進行發電;潮汐電站水庫可用于水產養殖;大型波浪發電裝置可同時起到消波防浪,保護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養殖場等作用。
下圖為 “利用雨水設計的房屋效果圖”,通過這種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車、沖廁等。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左圖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影響的水循環環節相當于右圖中的( )
A . a B . b C . c D . d
11 .在城鎮建設中 , 提倡用透水材料鋪設 “ 可呼吸地面 ” 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采用 “ 可呼吸地面 ” 之后 , 下列環節的變化符合實際的是( )
A . a 增加 B . b 增加 C . c 減少 D . e 減少
A????11 . B
【解析】 10 .由圖可知, a 為地表徑流, b 為下滲, c 為地下徑流, d 為蒸發, e 為蒸騰。利用屋頂收集雨水,減少了地表徑流,直接影響了地表徑流環節, A 正確。因為如果這部分雨水不被屋頂截留,首先會通過地表徑流流走,在徑流過程中,地表狀況等因素才會影響蒸發和下滲、地下徑流;因而,圖中雨水收集方式間接影響降水、蒸發、地下徑流, BCD 錯。故選 A 。
11 .在城鎮建設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鋪設 “ 可呼吸地面 ” 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透水材料鋪設 “ 可呼吸地面 ” 可以使得 b 下滲加強,從而減少地表徑流 a 、增加地下徑流 c , AC 錯, B 正確;透水材料鋪設 “ 可呼吸地面 ” 含水量增加了, d 蒸發增加了,但是 e 蒸騰作用影響不大, D 錯誤。故選 B 。
【點睛】水循環分為海陸間循環 ( 大循環 ) 以及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 小循環 ) 。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水蒸氣,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凝結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其余部分成為地面徑流或地下徑流等,最終回歸海洋。
本卷還有30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陳立冬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