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組
崩崗是我國南方山坡巖土體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蝕、產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崗分布區推廣楊梅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楊梅采收時間多集中在 6月中下旬,某企業擬在該地采用新栽培技術以延遲楊梅成熟時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該地推廣楊梅種植的首要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減輕水土流失
C .增加農民收入 D .降低種植成本
2 .以下最適宜大規模種植楊梅的是( )
A .集水坡面 B .崩壁 C .溝道 D .洪積扇
3 .該企業延遲楊梅成熟時間主要是為了( )
A .延長產業的鏈條 B .增加產品的產量
C .提高市場競爭力 D .提升產品的質量
B ???2 . A ???3 . C
【解析】 1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福建省某地在崩崗分布區推廣楊梅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崩崗分布區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較多,必然會發生較明顯的水土流失,可知,該地推廣楊梅種植的首要目的是減輕當地的水土流失,修復當地生態環境, B 正確。種植楊梅對增加土壤肥力影響不大, A 錯誤。種植楊梅 “ 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 ,可知,生態效益是主要目的,經濟效益是次要目的, C 錯誤。崩崗分布區地形破碎,不利于農業生產活動,因此該地推廣楊梅種植并不能降低種植成本, D 錯誤。故選 B 。
2 .據圖可知,崩壁坡度大,溝道和洪積扇面積小,都不適宜大規模種植楊梅, BCD 錯誤。集水坡面坡度相對較小,面積較大,比較適宜大規模種植楊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崗上部,楊梅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減少崩崗區水土流失, A 正確。故選 A 。
3 .延遲楊梅成熟時間并不能延長產業的鏈條, A 錯誤。延遲楊梅成熟時間對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影響不大, BD 錯誤。延遲楊梅成熟時間,避開楊梅集中采收時間,錯峰上市,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C 正確。故選 C 。
【點睛】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敬胧┯校簤嚎s農業用地,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并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凍結期是指一年內土壤凍結第一天至凍結最后一天的天數,凍結天數是指一年內土壤發生凍結的所有天數。由于凍結期內土壤并非每天都會凍結,因而凍結期往往大于凍結天數。下圖示意 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凍結期和平均凍結天數隨緯度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 .從 27°N 到 37°N 土壤平均凍結天數大幅上升,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植被 B .土壤 C .洋流 D .地形
5 .下列土壤平均凍結期范圍中,對應陸地面積最大的是( )
A . 120~150 天 B . 150~180 天
C . 210~240 天 D . 310~340 天
6 .北半球高緯地區土壤平均凍結期與平均凍結天數差異較小,主要原因是凍結期內( )
A .晝夜溫差較小 B .氣溫波動較小
C .光照時間較短 D .地表反射較強
D ???5 . C ???6 . B
【解析】 4 .根據所學知識,影響凍結天數的因素為氣溫, 27°N--37°N ,隨著緯度升高,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降低,該范圍緯度差異不大,所以受緯度影響凍結天數變化應不大,圖示在該緯度范圍內平均凍結天數變化較大, 表明氣溫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氣溫急劇下降, D 正確;洋流影響局部氣溫,且影響較小, C 錯誤;土壤、植被對凍結天數影響極小, AB 錯誤,該題選 D 。
5 .根據所學知識北半球 40°N-60°N 附近陸地面積最大,對應平均凍結期約為 210-240 天, C 正確, ABD 錯誤。
6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海洋面積大,比熱容大,海水溫度變化小,受其影響氣溫波動較小,所以平均凍結期與平均凍結天數差異較小, B 正確;凍結天數和日平均氣溫有關,受晝夜溫差影響小, A 錯誤;凍結期與平均凍結天數差異與光照關系不大, C 錯誤;地表反射強,氣溫低,平均凍結期和凍結天數長,對二者差異影響不大, D 錯誤,該題選 B 。
【點睛】影響氣溫的因素: 1 、緯度位置(正午太陽高度、晝長)。規律:一般來說,緯度越高,氣溫越低。 2 、海陸位置。規律:同緯度,冬季陸地的氣溫低于海洋,夏季陸地的氣溫高于海洋。 3 、大氣環流。規律:從低緯來的氣流增溫,從高緯來的氣流降溫。 4 、洋流。規律:暖流增溫,寒流降溫。同緯度地區,暖流流經的海域氣溫高。 5 、地勢高低。規律:同緯度地區,地勢高的氣溫較低,地勢低的氣溫較高。
非對稱結構保溫大棚的保溫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頂部,以便棚內作物進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溫被在棚內地面形成遮陰帶(下圖)。陜西省某地理研學小組觀測當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陰帶的年內變化(忽略收卷的保溫被厚度影響),發現棚內地面遮陰帶在 2月26日出現,3月29日面積最大,一段時間后變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 .棚內正午地面遮陰帶面積開始變小的日期出現在( )
A . 6 月 29 日前后 B . 9 月 15 日前后
C . 10 月 16 日前后 D . 12 月 14 日前后
8 .僅支撐柱高度增加 1 米,則棚內正午地面最大遮陰帶( )
A .出現日期提前,面積減小 B .出現日期提前,面積不變
C .出現日期推遲,面積增大 D .出現日期推遲,面積不變
B ???8 . D
【解析】 7 .根據所學知識,同一地區,太陽直射點緯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角相同,根據材料 2 月 26 日棚內出現遮陰帶,此后遮陰帶面積逐漸增大, 3 月 29 日面積最大,此日后遮陰帶面積不變, 6 月 22 日(夏至日)以后,太陽直射點南移,由于 3 月 29 日為春分日后 8 天左右,與該日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日期為秋分日前 8 天左右,因此 9 月 15 日前后遮陰帶面積最大,之后,隨著太陽高度角繼續降低,遮陰帶移至棚外,棚內遮陰帶開始變小,故 B 正確, ACD 錯誤。該題選 B 。
8 .根據材料棚內最大遮陰帶的面積和南北屋面保溫被的寬度有關,南北保溫被,寬度范圍越大,最大遮陰帶面積最大,和支撐柱的高度無關,支撐柱變高時,最大遮陰帶面積不變,但遮陰帶全部移動到保溫棚底部(此時面積最大)時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大,出現的日期應比之前推遲, D 正確, ABC 錯誤。故選 D 。
【點睛】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空間分布規律(同時間但不同緯度) ( 近大遠小 ) 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2 )季節變化規律(同緯度但不同時間) ( 來增去減 ) ,當太陽直射點遠離某地時,其正午太陽高度變??;當太陽直射點靠近某地時,其正午太陽高度變大。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國某區域(上圖) ,森林、村寨、魚塘和梯田等構成了動人的美景,其中魚塘兼具為梯田儲水的功能。該區域甲地的傳統村寨食物自給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護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發生極端干旱事件時,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溫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圖示意該極端干旱事件對地表環境要素的影響。
(1) 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魚塘總面積最小,合理解釋此現象。
(2) 與甲地相比,分析 2019 年乙地地表溫度上升幅度較小的原因。
(3) 從甲地植被覆蓋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選擇右圖中任一與之關聯的要素,說明該措施對緩解旱情的作用。
(1) 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匯水面積最大,且可以從高處梯田、魚塘和森林獲得補給水源,無需更多魚塘為梯田儲水 ; 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產量最高,糧食相對充足,無需更多的魚塘產魚。
(2) 乙地地處背風坡谷地,盛行下沉氣流,高溫溫干燥(干熱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熱耐旱 ; 極端干旱事件時降水減少 , 植被所受影響較小,植被覆蓋率下降較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幅較小,地表吸收熱量增幅較小。
(3) 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不亂砍濫伐)。 “ 地表水體面積 ”: 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增加,補給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體面積增加。 “ 土壤水分 ”: 植被覆蓋率提高 , 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土壤水分增加。 “ 地表溫度 ”: 植被覆蓋率提高,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蒸騰作用增強),地表溫度下降,土壤蒸發減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發減弱,地表水體面積增加)。
【分析】本題以我國某村寨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氣溫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 1 )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匯水面積大,水資源豐富,且可以從高處梯田、魚塘和森林獲取充足的補給水源,水資源的補給較為便利,無需修建更多魚塘為梯田儲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產量最高,糧食作物水稻相對充足,無需更多的魚塘產魚來彌補糧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來源充足。
( 2 )乙地位于山地北坡,處于夏季風的背風坡谷地,盛行下沉氣流,高溫干燥,焚風效應導致的干熱河谷明顯,植被稀疏且耐熱耐旱,植被減少的較少,溫度上升的程度??;極端干旱事件時,降水減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減少對乙地植被的減少影響較小,植被覆蓋率下降較小,植被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增幅較小,地表吸收熱量增幅也較小。
( 3 )由圖表可知該地區地表溫度增幅程度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率的高低。對于 “ 地表水體面積 ” :植被覆蓋率提高,地表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可以有效攔蓄地表徑流,減少地表徑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滲,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補給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體面積增加,有利于緩解旱情。 “ 土壤水分 ” :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滲,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緩解旱情。 “ 地表溫度 ” :植被覆蓋率提高,植被的蔭蔽率提高,導致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且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強,地表溫度下降,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地表蒸發減弱,地表水體面積隨之增加,能夠有效緩解旱情。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左圖)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該島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右圖)中,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
(1) 簡述該島風向的季節變化特點。
(2) 從位置和地層特征的角度,判斷甲、乙兩地海浪作用相對大小,并說明判斷依據。
(3) 推測該島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再到現階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也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對你的推測給予合理解釋。
(4) 該島海洋生物化石獨特,簡述發展旅游中保護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1) 冬季為西北風(偏西或西風),夏季無盛行風向(無風,少風)。
(2) 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據:甲地位于迎風海岸,風力較大;砂巖層厚度較小,說明侵蝕作用較強,沉積作用較弱;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較差,說明侵蝕作用較強。
(3) 先上升后下降。
選 “ 地殼運動 ” :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
選 “ 氣候變化 ” :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
(4) 加強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傳,增加游客對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游客的保護意識;做好景區規劃,控制游客人數;保護海岸海灘,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定和完善相應法規。
【分析】本大題以珊瑚藻相關圖文為材料設置四道試題,涉及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旅游環境保護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
【詳解】( 1 )材料信息,左圖為北大西洋東部的某島嶼,讀圖,該島位于 30° - 40°N ,根據已學知識和該島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可知,該島冬季受盛行西風控制,結合島嶼上山脈的走向和風頻玫瑰圖信息提示,該島冬季盛行西北風(偏西或偏北風),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夏季無盛行風向(無風,少風)。
( 2 )讀左圖,甲地位于該島北側,乙地位于該島南側,結合上題結論:冬季為西北風(偏西或偏北風),夏季無盛行風向(無風,少風),可知,甲地位于迎風海岸,風力較大;根據已學知識,砂巖屬于沉積巖,讀右圖,甲地砂巖層厚度較小,說明侵蝕作用較強,沉積作用較弱;材料信息 “ 珊瑚藻主要生長在溫暖石質海岸潮間帶(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間的地帶),且海浪作用相對較弱的環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 ” 和 “ 乙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比甲地好 ” 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層水平連續性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長時期海浪作用相對較強,說明侵蝕作用較強;綜上從位置和地層特征的角度判斷,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
( 3 )結合材料和讀右圖,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剖面中,最上層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巖層往下出現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巖(又根據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長時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兩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層,從珊瑚藻時期到砂巖時期是處于海洋環境的,推測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現階段地層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推測海平面后下降。綜上所述,如果不考慮氣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殼運動決定的,推測理由為: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砂巖形成時期,地殼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積環境;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兩地砂巖層、珊瑚藻化石層出現侵蝕差異,說明地殼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積結束,侵蝕開始。如果不考慮地殼運動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推測理由為:砂巖層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砂巖形成時期,氣候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層剖面出露于當前海平面之上,說明氣候變冷,兩極冰川補給增多,海平面下降。
( 4 )根據已學知識,旅游環境保護措施之一就是對環境容量的管理:積極措施:分流,增強非飽和區的旅游吸引力;消極措施:限流,收付加費等;還有其他旅游環保措施: 1 .環境立法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 2 .建設各種環境保護區; 3 .旅游環境保護教育; 4 .禁止計劃、施工中的破壞旅游環境的各種工程; 5 .提倡 “ 綠色 ” 旅游的六要素等。綜上所述,該島海洋生物化石獨特,發展旅游中保護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區規劃,控制游客人數;制定和完善相應法規;保護海岸海灘,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傳,增加游客對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游客的保護意識等等。
本卷還有1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何永娣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