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也日益突出,如何實現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江西省面臨的新挑戰。下圖示意 2015-2019年江西省城市化綜合水平和PM2.5、PM10濃度的時間變化。
(1) 描述 2015-2019 年江西省城市化綜合水平的變化特點。
(2) 分析南昌市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原因。
(3) 指出 2015-2019 年景德鎮市 PM2.5 、 PM10 濃度的變化趨勢并推測其原因。
(1) 整體上升,發展速度并不均衡。
(2) 政策扶持力度較大;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達,人口遷入較多。
(3) 變化趨勢:波動下降。
原因:制瓷產業規模變少;制瓷技術上升;環保意識提升;政策完善。
【分析】本題以江西省城市化綜合水平和 PM2.5 、 PM10 濃度的時間變化圖為資料,涉及了城市化發展和產業結構的知識,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基本規律的能力。
【詳解】( 1 )結合圖片可知, 2015-2019 年江西省城市化綜合水平總體水平不斷提升,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都不是很均衡。
( 2 )結合所學可知,南昌為江西省的省會,政策扶持力度較大,當地經濟速度較快;南昌基礎設施完善,適合產業轉移,促進產業升級,城市化速度加快;南昌的醫療,教育條件完善,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遷入。
( 3 )結合圖片可知, 2015-2019 年景德鎮市 PM2.5 、 PM10 濃度在波動下降;原因:景德鎮原產的制瓷產業比較發達,但隨著產業的升級和調整,制瓷產業規模變少;隨著科技的發展,制瓷技術提升,導致污染減少;當地的環保政策出臺,加強了對于環境的保護。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以紗布或紙等材料做成,降解需要超過 450年。據海洋保護組織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至少有15.6億個口罩被亂丟流入海洋中。
據《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次性口罩高達 1940億個,口罩隨意丟棄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1) 說明口罩隨意丟棄帶來的安全隱患。
(2) 為減輕廢棄口罩的危害提出合理化建議。
(1) 危害:影響居民生活環境;易造成二次污染危害;危害其他人的身體健康等。
(2) 措施:將廢棄口罩裝入單獨口袋或簡單消毒后再丟棄;將廢棄口罩投放入專用收集容器;通過電視、廣播、微信等媒介宣傳廢棄口罩的危害性,宣傳正確投放和處理廢棄口罩方式,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等。
【分析】本題考查固體廢棄物污染和處理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 1 )隨意丟棄廢棄口罩產生的危害主要從污染環境、危害身體健康等方面說明。隨意丟棄口罩,使得垃圾到處亂飄亂堆,影響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由于口罩屬于衛生用品,隨意丟棄,容易影響他人身體健康和二次污染。
( 2 )建議主要從正確收集、消毒處理、宣傳防護等方面說明。要建立回收機制,設置專門的垃圾回收箱,將廢棄口罩投放入專用收集容器。同時,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和方式,如電視、廣播、微信等媒介,對廣大居民進行宣傳和教育,宣揚正確的處理方式,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等,多措并舉杜絕隨意丟棄行為。還可以對使用過的口罩做消毒處理,裝入單獨口袋或簡單消毒后再丟棄,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油莎草原產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帶,后在我國的內蒙古、遼寧、廣東、廣西、福建、新疆、甘肅等地區試種成功。它是優質、高產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于一體的經濟作物。
材料二 20世紀初,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和平牧場每年春季發生的“白色風暴”即細沙、堿雨交織在一起,隨風飄揚,頻繁的風蝕對農業和人們的生存造成很大危害。2017年和平牧場在鹽堿地上試種油莎草并取得成功,現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圖為“大慶市大同區和平牧場位置略圖”。
(1) 概述油莎草的生長習性。
(2) 簡述我國在大慶適宜地區種植油莎草的生態功能。
(3) 簡析我國在適宜地區推廣種植油莎草對保障糧食安全的意義。
(1) 喜熱;喜光;耐旱;耐鹽堿。
(2) 增加植被覆蓋率,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土壤蒸發,防治土壤鹽堿化;增加土壤肥力。
(3) 拓展耕地面積(不與稻麥玉米等爭地);增加糧油畜產品產出;減少對外依賴
【分析】本大題以油莎草為背景,設置試題,涉及植被的生長環境、植被的功能、國家糧食安全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圖文獲取信息、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 1 )根據圖文及所學知識可知 “ 油莎草原產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帶 ” ,地中海地區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故油莎草具有喜熱、喜光的習性; “ 和平牧場在鹽堿地上試種油莎草并取得成功 ” ,說明油莎草耐旱,耐鹽堿。
( 2 )根據圖文及所學知識可知大慶市大同區和平牧場每年春季發生的 “ 白色風暴 ” ,說明在大慶春季由于地表植被少、降水少、風大,加之土壤鹽堿化,導致 “ 白色風暴 ” 頻發。由于油莎草的生長習性為喜熱、喜光、耐旱、耐鹽堿,故通過在大慶適宜地區種植油莎草,可以增加該地區的植被覆蓋率,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下滲減少土壤蒸發,防治土壤鹽堿化;增加土壤肥力。
( 3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關系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我國在適宜地區推廣種植油莎草,可以將非農業用地轉化成農業用地,拓展耕地面積(不與稻麥玉米等爭地);材料中 “ 它是優質、高產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于一體的經濟作物 ” 可知,油莎草種植可以增加糧油畜產品產出;我國人口眾多,對各種資源、糧食的需求大,通過種植油莎草可以糧油畜產品產出,從而減少進口、減少對外依賴。
【點睛】植被,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區所覆蓋的植物群落。依植物群落類型劃分,可分為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它與氣候、土壤、地形、動物界及水狀況等自然環境要素密切相關。生態功能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態價值是區別于勞動價值的一種價值。指的是空氣、水、土地、生物等具有的價值,生態價值是自然物質生產過程創造的。糧食安全 ( 或食物安全 ) 指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植被覆蓋率高,煤炭儲量 62.25億噸,是中國古代建筑琉璃的燒制中心。當地低鋁土儲量豐富,經選料、造型等工序“淬煉”成為流光溢彩的建筑琉璃,主要用于宮殿、皇陵和宗教等建筑。
材料二 隨著技藝成熟,介休一地建筑琉璃匠人輩出,約占全國的 1/4,后很多匠人遠走他鄉。歷經一千多年,如今建筑琉璃已不復當年旺盛之態。下圖為介休琉璃技藝傳播線路圖。
材料三 2011年底,以煤炭企業排放的粉煤灰、煤矸石、煤渣等廢棄物為材料的新型節能環?!芭菽沾杀匕濉毖兄瞥晒Σ⑼度肷a,效益顯著。
(1) 說明介休市發展建筑琉璃產業的主要優勢。
(2) 如今介休市的建筑琉璃產業日漸衰退,闡述其產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3) 從循環經濟角度,簡析泡沫陶瓷保溫板生產的綜合效益。
(1) 低鋁坩土等原料充足;森林和煤炭等燃料豐富;歷史悠久,工藝技術水平高;市場需求量大
(2) 市場需求減少;環保要求的提高;琉璃匠人減少
(3) 減少廢棄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了附加產品;帶動就業,帶來社會效益。
【分析】本大題以山西介休市為材料背景,設置三道小題,涉及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詳解】( 1 )根據材料 “ 當地低鋁土豐富 ” 可知,介休市低鋁坩土等原料充足,為建筑琉璃產業提供了原料支撐;根據 “ 植被覆蓋率高 , 煤炭儲量大 ” 可知,介休市森林和煤炭等燃料豐富,為建筑琉璃產業提供了動力支撐;根據 “ 中國古代建筑琉璃的燒制中心 ” 可知,介休市的建筑琉璃產業歷史悠久,工藝技術水平高,為建筑琉璃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根據材料 “ 用于宮殿、皇陵和宗教等建筑 ” 可知,在古代建筑業上,建筑琉璃市場廣闊且需求量高,為建筑琉璃產業提供了制造動力。
( 2 )根據材料一可知,建筑琉璃主要用于宮殿、皇陵和宗教等建筑,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對建筑琉璃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少;隨著節能環保的政策提出,以煤炭和森林作為燃料制造建筑琉璃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產業規模受到限制;建筑琉璃工序復雜,隨著很多匠人遠走他鄉,介休市當地琉璃匠師減少,導致該市建筑琉璃產業逐漸衰落。
( 3 )根據材料三可知,泡沫陶瓷保溫板是以煤炭企業排放的煤矸石、煤渣等廢棄物為材料,能夠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能夠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及污染。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 , 以煤矸石、煤渣等廢棄物為材料,研制成泡沫陶瓷保溫板,能夠延長煤炭資源的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能夠帶動泡沫陶瓷保溫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夠增加附加產品,并且帶動當地的就業。
閱讀下面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麋鹿是世界珍稀動物,俗稱 “四不像”,原產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麋鹿在我國消失。1985年,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之后有部分經野化訓練后重歸自然。下圖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示意圖。
(1) 分析湖北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廣布的原因。
(2) 推測該區域麋鹿回歸自然可能面臨的現實問題。
(1) 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 , 地勢低洼,排水不暢;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降水較豐富;河湖密布 , 洪澇多發。
(2) 種群數量少 , 基因容易退化;受人類活動影響 , 原生態生存環境易受破壞;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多發 , 影響其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分析】本題以麋鹿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生物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側重于考查地理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詳解】( 1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形成受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根據材料可知,湖北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地處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氣候來看,當地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豐富,為濕地提供了豐富的水體;從地形來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導致地表容易積水形成濕地;從水文來看,當地河湖密布,洪澇多發,促進了濕地的形成。
( 2 )麋鹿回歸自然可能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是指麋鹿面臨的生存問題。根據材料可知,麋鹿在我國一度消失,英國提供的種群數量少,基因容易退化;同時,長江中下游一帶,人口密集,受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態生存環境易受破壞,威脅麋鹿的生存;當地洪澇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發,可能影響麋鹿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下列景觀圖分別代表了人類四大文明時期人類活動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圖 ① 所示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是怎樣的?
(2) 環境問題從哪幅圖代表的階段開始出現的?
(3) 如果圖 ③ 所示人類行為成為一種普遍行為時,會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 這能給我們提供怎樣的啟示 ? (從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 圖 ④ 體現了人類怎樣的環境問題道德觀?
(1) 依賴自然 ( 或畏懼自然、崇拜自然 )
(2)②
(3) 生態環境失衡、環境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啟示:環境具有提供提供資源和凈化廢棄物能力有限,一旦超越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需要保持人與地理環境的和諧關系。
(4) 當人類的當前利益與長遠的、子孫未來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兼顧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視。
【分析】本大題以人類四大文明時期人類活動的場景圖為材料,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 1 )圖 ① 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動場景,屬于采獵文明時期,那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靠采獵才能維持生命。
( 2 )環境問題是在農業文明時期開始出現的,四幅圖中 ② 代表了該階段。
( 3 )圖 ③ 所示為濫砍濫伐導致植被的大量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啟示:環境具有提供物質、能量和消納廢棄物的能力 , 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 , 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不采取適當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 , 最終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 , 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 4 )圖 ④ 反映了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行為 , 說明人類意識到對后代應承擔著道德的義務與責任,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視。
【地理 —— 選修 6 :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為改善交通狀況,廣州市政府修建了內環高架路,設計時速為 白天禁止貨車進入內環路。高架兩旁高樓林立,有的樓房與高架路握手而過,交通噪聲擾民問題日益嚴重。下表為距高架路 1m處三個監測點晝、夜間環境噪聲限值
(單位: dB)監測結果,其中養正小學和婦幼保健院位于高架路出入口處,鐵路結核病院位于平坦的高架路中段。
測點位置 | 測點距離高速 路距離 / 高度( m ) | 汽車通過 數(柄 /d ) | 車速 [v/ ( km·h-' ) ] | LA へ /dB | |
晝 | 夜 | ||||
養正小學 | 1/2 | 15873 | 30 ? 60 | 76.6 | 77.6 |
婦幼保健院 | 1/1.2 | 18699 | 30 ? 60 | 78.2 | 79.1 |
鐵路結核病院 | 1/2.5 | 21638 | 60~100 | 73.6 | 74.6 |
為降低高架路兩側監測點噪聲請提出應對舉措。
在道路的邊緣種植綠化帶;設置聲屏障,建筑物與道路中間修建圍墻、高速聲屏障等; 加強交通管制,調節交通流量,減少車輛加減速及剎車的次數等,以維護良好的交通秩序降低交通噪聲;對行駛車輛的車況、消聲器的裝備以及車輛鳴笛都進行限制,以求車輛聲源噪聲的降低;保持良好的路面狀態,保證車輛平穩行駛,降低噪音;應用降噪路面,減弱輪胎與路面的摩擦聲音;在合理限度內適當降低限速,并加強對超速車輛的監管,以減少車輛噪音;安裝隔音窗,對建筑物安裝隔聲門窗或安裝雙層窗。
【分析】本題以廣州內環高架路噪音問題相關材料為背景設置題目,涉及噪音污染及其防治等知識,考查了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
【詳解】由材料可知,該內環高架路是為了改善交通狀況而建,建設之初就在城市建筑相對密集的區域,在應對措施上主要以降低噪音量為思考點。綠化林除了能美化環境、防止空氣污染,還能有效的阻礙聲波的傳播。綠化林的種植需要考慮樹木的品類、種植的密度以及種植的寬度。這些都直接影響綠化林的降噪效果;安裝聲屏障,主原理是在噪音源與接收點之間進行了阻礙,減少噪音對建筑的影響,高速聲屏障由于材料的特殊性,除了隔音之外,內部有吸音材料,用來吸收噪音;汽車噪聲源包含了發動機、風扇冷卻系統、進排氣系統、車體振動以及輪胎路面作用等等多種聲源系統,行駛車輛的數量、車況、剎車、行駛速度及鳴笛都會影響噪音的大小,由表格材料可知,該高架路車輛通行量大,且在部分時段和路段有超速情況,制定相關要求,嚴格進行交通管制,能降低噪音;車輛在行駛中與路面的摩擦產生噪音,保持路面狀態良好,摩擦小,可有效降低噪音;安裝隔音門窗或者雙層玻璃窗,可有效降低室內噪音。
[ 地理 —— 選修 6: 環境保護 ]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 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自2003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陸續發布了4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其中植物有40種。
歸納外來入侵植物的共同特點并說明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
特點: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
危害: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改變當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造成本地物種的喪生或滅絕,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喪失;外來入侵物種不斷繁殖、擴散,嚴重威脅森林、草原、農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危害;一些外來入侵物種能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
【分析】本題以外來入侵物種等材料為背景,設置 1 道題目,知識點涉及生物多樣性等內容,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外來入侵物種能夠較好的適應環境,在被入侵地沒有天敵,可以迅速增加數量,威脅被入侵地生物安全,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
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危害主要從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人類健康等內容思考,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威脅當地生物的生產繁衍,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改變當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造成本地物種的喪生或滅絕,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喪失;物種多樣性減少影響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外來入侵物種不斷繁殖、擴散,嚴重威脅森林、草原、農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危害;一些外來入侵物種,可能攜帶病毒寄生蟲等,能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威脅。
閱讀圖文材料 , 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 1示意土壤污染的形成及對人體的危害過程。
材料二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人類活動將重金屬帶入土壤 ,土壤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圖2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原理示意圖。
(1) 結合材料一描述土壤污染的形成及對人體的危害過程。
(2) 簡述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3) 結合材料二簡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原理。
(1) 土壤污染的形成過程 :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施用農藥、化肥 , 一方面形成灌溉污水進入土壤 , 造成土壤污染 , 另一方面通過污染大氣而污染土壤 ; 汽車尾氣、工業廢氣通過污染大氣間接地污染土壤 ; 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也可以進入土壤 , 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過程 : 土壤中的有害物質被農作物吸收 , 通過食品進入人體 ; 被污染的土壤會使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增加 , 當人類飲水和食用水生生物時 , 有害物質進入人體 , 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2) 工業、農業、生活污水凈化處理 ; 合理施用農藥和化肥 , 增施有機肥料 ; 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 ; 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 ; 制定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3) 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收重金屬 , 然后將重金屬向地上部分轉運 , 并在地上部分積累 ; 通過收獲含重金屬的植物地上部分 , 實現重金屬的處理或回收。
【分析】本題以土壤污染的形成及對人體的危害過程為材料,設置 3 道小題,涉及 土壤污染形成、危害、防治措施等相關知識點??疾閷W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詳解】( 1 )結合圖 1 中土壤污染物的來源及進入人體的過程進行描述即可。讀圖可知,土壤污染來源于大氣污染物、灌溉污水、固體廢棄物三方面,其形成過程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施用,一方面形成灌溉污水直接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通過形成大氣污染物而污染土壤;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直接污染大氣,通過大氣污染物間接地污染土壤;工業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堆積在地貌,可以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過程:土壤中的有害物質被農作物吸收,轉化到農作物體內,再通過食品進入人體,被人體吸收,進而危害人體健康;被污染的土壤會使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增加,造成水體污染,進而污染水中的水生生物,當人類飲水和食用水生生物時,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 2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應從控制污染源和提高民眾土壤保護意識的角度進行分析。對工業、農業、生活污水進行嚴格管理,凈化處理后再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和化肥,或增施有機肥料,以減少灌溉污水;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保護土壤,減少土壤污染;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加強管理,制定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等。
( 3 )結合材料二可知,通過種植能吸收重金屬的植物,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并在植物的地上部分積累,減少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收獲含重金屬的植物地上部分,實現重金屬的處理或回收。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萊茵河見證了歐洲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這條河流在 19世紀中期就出現了環境問題,20世紀50年代進一步惡化,70年代生態災難達到頂峰。當時萊茵河被人們稱為“歐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難度巨大。1950年,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和荷蘭聯合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各國輪值,秘書長則固定是荷蘭人。經不懈治理,現在的萊茵河水質干凈清澈,成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河流之一。
(1) 說明萊茵河水污染治理難度巨大的主要原因。
(2) 分析治理萊茵河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3) 說明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秘書長固定為荷蘭人的主要原因。
(1) 流經國家多,協調難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污染排放多;下游水流平緩,水體自凈能力差。
(2) 國家間建立相關處理機構,增強協調處理能力;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資金、技術投入,防治污染;加強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3) 荷蘭地處萊茵河入???,受河流污染威脅最大。
【分析】本大題以萊茵河水污染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水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相關內容,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詳解】( 1 )萊茵河水污染治理難度大的原因主要從流經國家數量、污染物排放量、河水自凈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據圖可知,萊茵河流經了瑞士、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涉及的國家多,協調難度大,治理難度大;萊茵河流經的國家,工農業發達,排放的污染物多,治理難度大;萊茵河下游為平原,水流平緩,河水自凈能力差,治理難度大。
( 2 )治理措施主要從區域協調、控制污染源、加大治污投入、提高環保意識等方面進行分析。萊茵河是國際性河流,治理應該國家間建立相關協調機構,全流域協調,增強協調處理能力;全流域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水質;統一協調,加大資金、技術投入,防治污染,保護水環境;多渠道宣傳,加強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 3 )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秘書長固定為荷蘭人的原因可以從荷蘭所處的地理位置進行分析。荷蘭地處河流入???,污水最終會經過荷蘭入海,荷蘭受污染威脅最大,治理河流最迫切,責任心最強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1) 長江經濟帶優勢 :
① 交通便利, ____ 優勢明顯。
②____ 儲量充足,種類豐富。
③ 工業基礎雄厚, ____ 優勢明顯。
④ 城市密集, ____ 廣闊。
(2) 發展規劃:形成 “ 一軸、 ____ 、三極、 ____” 的空間格局。
(3) 目的:建立區域協同合作機制,更好地推進長江上下游 ____ 、東中西部互動合作。
(4) 主要成就:
① 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② 建設綜合立體 ____ 走廊。
③ 推進新型 ____ ,優化產業布局。
(1) 區位 資源 產業 市場
(2) 兩翼 多點
(3) 協同發展
(4) 交通 城鎮化
【解析】略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1) 我國的海洋國情:
① 海域遼闊, ____ 漫長,大陸架寬廣,島嶼眾多。
②____ 特征顯著, ____ 影響大。
③____ 十分豐富。
④____ 種類多。
⑤ 擁有多種海洋生態系統類型。
⑥____ 狀況不容樂觀。
(2) 主要措施:
① 保護海洋 ____ 。
② 清晰規劃海洋空間利用格局。
③ 提高海洋空間利用效率。
④ 提升海洋 ____ 能力。
(1) 海岸線 季風 熱帶氣旋 海洋資源 海洋災害 海洋環境
(2)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解析】略
維護海洋權益
(1) 海洋權益:
① 定義: ____ 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權利和利益。
② 國家可主張的海洋權益范圍: ____ 、領海、毗連區、 ____ 。大陸架海底和底土等。
(2) 圖中 ABC 分別代表什么? ____ 、 ____ 、 ____ 、
(3) 南海諸島:
①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
② 中國最早確立了在南海的 ____ 和相關權益。
③ 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 ____ 。
④ 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內水、領海和毗連區。
⑤ 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⑥ 中國在南海擁有歷史性權利。
(4)____ 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
(1) 國家領土 內水 專屬經濟區
(2) 臨海 毗連區 專屬經濟區
(3) 領土主權 主權
(4) 釣魚島
【解析】略
建設主體功能區
(1) 主體功能:一個區域中最主要、最 ____ 的功能。
(2) 我國建設主體功能區的地理背景:
① 適宜開發的土地少。
② 自然資源分布不均。
③____ 比較脆弱。
④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3) 主要類型: ____ 區域、重點開發區域、 ____ 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1) 核心
(2) 生態環境
(3) 優化開發 限制開發
【解析】略
我國的生態脆弱區
(1) 特點: ____ 、類型多、 ____ 。
(2) 典型地區
①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多 ____ ,土層 ____ ,石灰巖抗風化能力較強,成土過程 ____ ,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護,遇到 ____ ,石灰巖上的土層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出現 ____ 。
② 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場退化,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 ____ 源區。
(1) 面積大 分布廣
(2) 陡坡 薄 緩慢 暴雨 石漠化 沙塵
【解析】略
可持續發展系統中, ____ 持續發展是基礎、 ____ 持續發展是條件, ____ 持續發展是目地。
生態 經濟 社會
【分析】本大題以可持續發展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知識點),考查學生知識記憶能力,提高地理素養。
【詳解】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故答案為:生態,經濟??沙掷m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污染物
(1) 概念:是指進入環境后使環境正常組成發生變化,直接或者間接危害人類 ____ 和 ____ 的物質。
(2) 分類 : 按照污染物的來源劃分: ____ 來源的污染物、 ____ 來源的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污染的環境劃分: ____ 污染物、 ____ 污染物、 ____ 污染物、室內污染物。
(3) 按照污染物的形態劃分: ____ 污染物、 ____ 污染物、 ____ 廢棄物。按照污染物的性質劃分: ____ 污染物、 ____ 污染物、 ____ 污染物等。
(4) 特點:污染物具有 ____ 。
(1) 略 略
(2) 略 略 略 略 略
(3) 略 略 略 略 略 略
(4) 略
【解析】略
污染物跨境轉移的防控
(1) 國際合作邁入實質性階段的標志 -------- 《 ____ 公約》
(2) 我國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措施:在國際貿易中充分利用 ____ 與污染物出口國或地區進行交涉,更好地維護國家的 ____ 權益;
(3) 逐步健全 ____ 體系,加強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控制,認真對待我國外資準入中的污染轉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 強化資源 ____ 利用,全面提升國內固體廢棄物 ____ 、 ____ 利用水平,逐步補齊國內資源缺口;
(5) 積極引導 ____ 參與,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圍。
(1) 略
(2) 略 略
(3) 略
(4) 略 略 略
(5) 略
【解析】略
發生赤潮的物質基礎是 ____ 。
海水富營養化
【詳解】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是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 概念: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____ 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類型 | 地位 | 強調 |
生態可持續 | ____ | 發展要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
經濟可持續 | ____ | 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
社會可持續 | ____ | 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
(3) 遵循的原則: ____ 原則、 ____ 原則、 ____ 原則。
(1) 后代人
(2) 基礎 條件 目的
(3) 持續性 公平性 共同性
【分析】本題考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原則等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作答即可。
( 1 )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沙掷m發展是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表現,其豐富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
( 2 )
在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 3 )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 —— 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原則 —— 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共同性原則 ——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