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縣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區面積達95.5%,轄103個村(含6個居委會),是以納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該縣戶籍人口為23.78萬人,常住人口為22.91萬人。如圖示意L縣自西向東不同區域人口流動狀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 L 縣政府駐地位于( )
A .甲區 B .乙區 C .丙區 D .丁區
2 . L 縣村域人口流動活躍度東部顯著高于西部,可能是東部( )
A .自然災害較少 B .醫療設施較好 C .人均耕地較少 D .旅游業較發達
B????2 . C
【解析】 1 .縣政府所在地即縣城,經濟發達,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人口流動強度為正值且最大,由圖可知,乙的人口流動強度最大,故為縣政府所在地, B 正確, ACD 錯誤。故選: B 。
2 .自然災害較少,醫療設施較好,旅游業較發達,人口流動活躍度應該較低, ABD 錯誤;人均耕地較少,人口不斷外流,人口流動活躍度高, C 正確,所以選 C 。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社會經濟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業、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都屬于人口移動,根本區別在于居住地是否發生長期改變。
2、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3、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基礎因素。例如,美國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東北部“冷凍地帶”向西部、南部“陽光地帶”遷移,主要受氣候條件影響;隨著大慶油田、攀枝花鐵礦、金昌鎳礦等的開發,吸引大量人口遷人,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影響;近代山東、河北大量人口闖關東,主要受土地條件的影響。
(2)生態環境變化:受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導致生態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在局部地區、特殊時期往往成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例如:5·12墳川大地震后,北川縣部分人口外遷山東;三峽工程建設使大量庫區人口外遷;西北地區隨著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時期可能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例如,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吸引東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區工作;海灣戰爭期間,大量伊拉克居民遷往其他國家。???
(4)社會因素: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減少了人口遷移的阻力,促進了人口遷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為青年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家庭對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遷移常起重要作用。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