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材料 , 回答下列問題。
下圖所示區域地處亞歐大陸內部 ,距海遙遠,水資源短缺且空間分布極不均衡,生態環境脆弱,整體資源環境承載力較低,且區域內部資源環境承載力存在一定的差異。
(1) 推測圖示地區的人口分布特點。
(2) 判斷與 B 區域相比 ,A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 , 并分析原因。
(3) 分析圖示區域不適宜人口大量遷入的原因。
(1) 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 ; 人口分布不均勻 ; 沿高山山麓沖(洪)積扇分布 ; 沿河流分布 ; 沿交通干線分布。
(2) 大。 A 地有河流流經 , 水資源較充足 ; 位于山麓地帶 , 地勢較平緩 , 土壤肥沃 , 土地生產力較高 ; 靠近城市 , 經濟基礎較好 , 科技水平較高 ; 靠近鐵路 , 交通便利 , 通過貿易 , 可以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
(3) 該地氣候干旱 , 水資源短缺 ; 沙漠廣布 , 生態環境脆弱 , 資源環境承載力小 ; 人口大量遷入 , 會加劇該地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狀況 ;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 生態系統功能嚴重失調。
【分析】本題以亞歐大陸內部區域圖為載體,主要涉及人口分布,環境承載力,人口遷移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詳解】( 1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等自然因素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和通信等社會經濟因素。圖示地區氣候干旱,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分布不均勻。沙漠地區由于水資源嚴重缺乏,人口稀少。山麓沖(洪)積扇是山區的河流流出山口后泥沙沉積形成的,其分布地區水源較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人類生存、居住。河流為干旱地區提供水源,干旱地區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人流、物流集散,人口主要沿交通干線分布。
( 2 )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資源狀況、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人均消費水平等。讀圖可知, B 地區位于沙漠地區,風沙大,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人類生存,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小。 A 地區位于高山山麓地帶,地勢平坦開闊,土層較深厚肥沃;高山冰雪融水較多,且有河流流經,水源較充足;離城市比較近 , 經濟基礎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科技水平較高;靠近鐵路,交通便利,通過貿易,可以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因此,與 B 區域相比, A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大。
( 3 )該區域不適宜人口大量遷入的原因主要從當地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及人口大量遷入產生的不利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圖示區域位于亞歐大陸內部,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沙漠廣布,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環境承載力??;如果人口大量遷入,會加劇該地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狀況,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功能嚴重失調,使得環境承載力進一步下降。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都屬于人口移動,根本區別在于居住地是否發生長期改變。
2、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3、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基礎因素。例如,美國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東北部“冷凍地帶”向西部、南部“陽光地帶”遷移,主要受氣候條件影響;隨著大慶油田、攀枝花鐵礦、金昌鎳礦等的開發,吸引大量人口遷人,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影響;近代山東、河北大量人口闖關東,主要受土地條件的影響。
(2)生態環境變化:受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導致生態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在局部地區、特殊時期往往成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例如:5·12墳川大地震后,北川縣部分人口外遷山東;三峽工程建設使大量庫區人口外遷;西北地區隨著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時期可能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例如,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吸引東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區工作;海灣戰爭期間,大量伊拉克居民遷往其他國家。???
(4)社會因素: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減少了人口遷移的阻力,促進了人口遷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為青年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家庭對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遷移常起重要作用。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