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下圖為城市水循環示意圖。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區與郊外平原區的水循環數據比較表(單位: mm)。
| 年平均降水量 | 轉化為徑流的總降水量 | 轉化為地表徑流的降水量 | 轉化為地下徑流的降水量 | 年平均蒸發量 |
城市中心區 | 675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區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5 |
(1) 指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環環節: b____ 。
(2)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影響的是 ____ 環節(填名稱)。
(3) 據表格數據,判斷城市易發生內澇的地區 ___ 。
(4) 每到汛期,我國許多城市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內澇。試舉例說明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合理措施 ___ 。
(1) 下滲
(2) 地表徑流
(3) 城市中心區
(4) 增加城市綠地;使用透水磚;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分析】本題以城市水循環示意圖為資料,涉及水循環、熱島效應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用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的素養。
【詳解】( 1 )結合圖中循環圖可知, a 為地表徑流, b 為下滲, c 為地下徑流, d 為蒸發,因此 b 為下滲。
( 2 )結合所學可知,南水北調主要是改變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
( 3 )結合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城市中心區大部分的降水都轉化為地表徑流,郊外平原區轉化為徑流的數量較小,因此城市中心區更容易發生城市內澇。
( 4 )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例如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或者水域面積;使用透水磚;增加通透式路面或減少硬化率;改善城市排水系統;建雨水花園、海綿城市等。
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叫做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水循環使各種水體不斷更新,從而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使地表各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水循環的類型:
按照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水循環可分為三種類型,如下表所示
類型 | 海陸間循環 | 陸地內循環 | 海上內循環 |
圖示 |
![]() |
![]() |
![]() |
別稱 | 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海陸間水循環 | 內陸循環、陸地水循環、陸上內循環 | 海洋水循環 |
環節 | 蒸發、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 | 蒸發、植物蒸騰,凝結,降水等 | 蒸發、凝結、降水等 |
領域 | 海洋與陸地之間 | 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 | 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
特別提示:
(1)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地表徑流的影響上,如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此外,對地下徑流、降水、蒸發環節也有影響。
(2)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