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上海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問題與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并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和醫療衛生水平等因素影響。
(備注:戶籍人口就是指有該地區身份證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在該地區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常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戶籍長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
(1) 歸納對比 1990 年以來上海市兩種人口數量變化的特征。
(2) 分別說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變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外來人口對上海城市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問題。(各至少兩點)。
(4) 隨著城市經濟迅速發展,汽車數量急劇增加,城市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請你為該市治理交通擁堵獻計獻策。
(1) 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戶籍人口變化不大。
(2) 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是外來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戶籍人口變化不大的原因是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低(呈負增長)(低低低人口增長模式)。
(3) 積極影響:彌補了上海市勞動力不足;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繁榮),增加了市場需求、拉動了消費。
帶來的問題:人地矛盾加劇,環境破壞嚴重,加大了就業、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壓力,失業現象加劇,增加了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管理的難度。
(4)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加強和完善交通管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的數量和出行等。
【分析】本大題以上海市人口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人口變化、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 1 )讀圖,從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兩方面歸納說明。 1990-2007 年戶籍人口一直變化不大;而常住人口數量從 1990 年不斷增加。
( 2 )結合第二張圖,從人口自然增長率方面分析戶籍人口數量的變化,戶籍人口變化不大的原因是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低,呈現出低低低的人口增長模式;從人口流動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變化,因為上海經濟發達,大量外來人口遷入,導致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
( 3 )外來人口對上海市產生的積極影響可從社會 ( 勞動力 ) 、經濟等方面分析,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彌補了上海市勞動力不足;大量人口的遷入,增加了市場需求、拉動了消費,促進了上海市經濟的發展;外來遷入人口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減緩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等??赡軒淼膯栴}可從教育、就業、交通、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方面分析,大量外來人口加劇了人地矛盾,環境壓力加大;人均資源減少,導致教育、醫療壓力大;導致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失業率增加,導致社會治安混亂,加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等。
( 4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可從減少車輛、疏通道路等方面分析。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增強道路的通行效率;加強和完善交通管理,發展智能化交通;優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通過限號等方式限制私家車的數量和出行等。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都屬于人口移動,根本區別在于居住地是否發生長期改變。
2、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3、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基礎因素。例如,美國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東北部“冷凍地帶”向西部、南部“陽光地帶”遷移,主要受氣候條件影響;隨著大慶油田、攀枝花鐵礦、金昌鎳礦等的開發,吸引大量人口遷人,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影響;近代山東、河北大量人口闖關東,主要受土地條件的影響。
(2)生態環境變化:受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導致生態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在局部地區、特殊時期往往成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例如:5·12墳川大地震后,北川縣部分人口外遷山東;三峽工程建設使大量庫區人口外遷;西北地區隨著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時期可能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例如,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吸引東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區工作;海灣戰爭期間,大量伊拉克居民遷往其他國家。???
(4)社會因素: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減少了人口遷移的阻力,促進了人口遷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為青年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家庭對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遷移常起重要作用。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