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化轉移趨勢明顯。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下圖為江蘇省 Ⅰ、Ⅱ、Ⅲ美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轉移路徑圖。
材料二下表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分類及生產協作程度表。
類別 | 主要工業部門 | 生產協作程度 |
Ⅰ 類 | 制鞋業、木竹藤革制品業、塑料制品業等 | 弱 |
Ⅱ 類 | 紡織業、服飾業等 | 中 |
Ⅲ 類 | 電器機械及器材、儀器儀表、辦公用機械、專用設備制造業等 | 強 |
(1)Ⅰ 、 Ⅱ 、 Ⅲ 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產業集聚度最高的是 ____ 類。產業集聚的優點是 ____ 。
(2) 根據圖中信息進行比較,徐州和南通在 Ⅰ 、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中的差異是 ____ 。
(3) 圖中 Ⅰ 、 Ⅱ 、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要轉出區為 ____ (填 “ 蘇北 ”“ 蘇中 ” 或 “ 蘇南 ” )。產業轉移對該區域的積極影響有 ____ 。
(1)???? Ⅲ 加強交流與協作;共用基礎設施;降低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獲得規模效益
(2) 徐州是 I 、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承接區;南通是 I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區,是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承接區
(3) 蘇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減少環境污染,減輕資源壓力
【分析】 (1)
結合材料二可知, Ⅲ 類工業部門的生產協作程度強,產業集聚度高。產業集聚的優點可從降低成本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進行分析。
(2)
從 Ⅰ 、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區與承接區角度分析。
(3)
讀材料一可知, I 、 Ⅱ 、 Ⅲ 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要轉出區為蘇南,產業轉移對轉出區的積極影響可從產業結構、環境等方面分析。
工業聯系:
有工業生產就有工業聯系,工業聯系是工業杜會化、專業化的必然結果。
基礎設施方面的工業聯系見下表:
工業聯系 | 表現 | 舉例 |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 | 工廠之間存在著產品與原料的聯系,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原料,這兩家工廠之間就形成了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 | 紡織廠和印染廠之間的工業聯系 |
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 工廠之間雖然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但布局在同一個工業區內,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及其他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或者共同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形成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工業聯系 |
工業集聚:
①概念:工業集聚是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近距離聚集起來形成集聚的現象。
②意義:工業集聚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③形式:工業集聚的形式多樣,原因、結果也不相同,但主要表現為傳統工業的集聚和新工業的集聚。
集聚形式 |
傳統工業的集聚 | 新工業的集聚 |
集聚原因 | 傳統的大批量標準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一些在生產上有投人一產出聯系,且原料和產品的運輸量都較大的工業企業,相互靠近而導致集聚 | 在新的小批量定制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因要獲得規模效益而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而導致集聚 |
集聚結果 | 形成專業化的生產集聚地域(即傳統工業區) | 形成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地域(即新工業區) |
工業部門和工業地域 |
鋼鐵工業集聚形成鋼鐵工業區,石油化學工業集聚形成石油化工區 | 電子工業集聚形成的工業區,如美國“硅谷”、日本“硅島”、德國的慕尼黑、英國的蘇格蘭等地 |
工業集聚地域形成類型及性質分類:
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的形成:
①形成類型: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稱為工業地域。工業地域的形成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二是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②發展類型:
不同的工業部門,因其對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業生產特點,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工業地域。
工業地域 | 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 | 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
發展條件 | 鋼鐵工業、石化工業、機械工業等生產過程復雜,其內部的工業聯系比較復雜,形成的工業地域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發育程度高 | 主要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發展初步的加工工業,這樣形成的工業地城,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發育程度低 |
發展 特點 |
面積大,往往由于工業地域的擴展而形成工業城市 | 面積小,發育程度低,發展潛力小 |
舉例 | 鋼鐵城、汽車城 | 面粉廠、錢點廠、糖果廠 |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