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塑造出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丹娘鄉位于大峽谷中游寬谷,年降水量約 640毫米,降水集中在6一9月份,冬春季多大風,且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在丹娘鄉對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圖為“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圖”。
(1) 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測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成因。
(2) 簡要說明丹娘沙丘的形成過程。
(3) 分析該地地形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提示:從交通運輸分布、方向、方式和密度等方面分析)
(4) 從河流地貌對聚落影響的角度,說明丹娘鄉選址的合理性。
(1) 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擠壓抬升強烈;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蝕作用強。
(2) 位于中游寬谷,流速較慢,夏季泥沙易沉積于河漫灘;冬春季河漫灘出露,且多大風,風沙活動活躍;受山坡阻擋,風速減慢,沙塵在山麓堆積,形成沙丘。
(3) 該地山高谷深,地形崎嶇,交通線多分布于地形和緩的河谷地帶;為了降低修建難度,防范自然災害(提高通行的安全性),其走向多與等高線平行;地形起伏大,鐵路修建難度打,成本高,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難以發展水運,適宜修建公路;人口密度小,經濟較落后,交通需求小,交通線密度小。
(4) 該處河谷寬廣,地勢平坦開闊,利于農耕和聚落建設;遠離河岸,地勢較高,避免洪水的威脅;位于山麓,水源充足;遠離陡坡,避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分析】本題以雅魯藏布江的丹娘沙丘為背景區域,涉及地表形態、交通運輸、聚落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讀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應用能力。
【詳解】( 1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歐亞板塊受擠壓抬升強烈,形成高原;年降水量約 640 毫米,降水較多且集中在 6 一 9 月份,夏季河流流量大;該地地形崎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蝕作用強,形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貌。
( 2 )從圖中可以看出,丹娘沙丘的東南側分布有許多江心洲,江心洲是一種河流堆積地貌,是河流攜帶泥沙在較為寬闊的江面、流速減慢形成的堆積地貌。丹娘沙丘則為風沙堆積地貌,冬春季節多大風,距離近的江心洲最可能為沙源地。結合材料中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變化大、冬春季多大風的特點,可推測其水位低的季節為冬春季,江心洲露出水面,大風吹拂沙子遇到山地阻擋,在山麓形成丹娘沙丘。
( 3 )該地地形崎嶇,交通線多沿等高線分布,可以降低修建難度,提高通行的安全性,防范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西藏地區海拔高,氣候高寒,不適宜人口居住,人口密度較小,交通需求少,交通運輸以單一的公路運輸為主,線路較少;為方便居民乘車出行,公路主要沿聚落分布,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氣候溫暖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中,故道路也沿河谷分布;雅魯藏布江上游自西向東流,道路也多東西延伸。
( 4 )從圖中可以看出,丹娘鄉所在位置河谷寬廣,地勢平坦開闊,利于開展耕作、房屋修建和交通線路建設;圖中丹娘鄉的位置離雅魯藏布江較遠,地勢較高,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脅;丹娘鄉位于山前沖積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聚落形成與發展;圖中等高線較稀疏,坡度較緩,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少。
自然條件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方面 | 表現 |
交通線路走向 | 平原:對線路限制較少,選線時應盡量少占好地。 山地:地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對公路選擇限制大。道路在陡坡上一般沿等高線修筑,因而呈“之”字形,沿線應盡量避開自然條件不好的地區。 |
陸地交通運輸線網密度和分布格局 | 交通線網密度和分布是和人口分布有很強的一致性。 地形條件優越的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高線網的密度也比較大。 在山區丘陵地形復雜的地區,人口稀少,經濟活動少,交通線較稀疏,交通線一般沿河谷等高線延伸。 |
交通運輸方式 | 沿海、沿河是發展水運的必要條件。 海岸情況、水深條件、泥沙運動、河流水文情況是影響水運發展的重要條件。 在既不沿海也沒有河流的條件下,就只能發展陸地運輸。 |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