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景觀圖分別代表了人類四大文明時期人類活動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圖 ① 所示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是怎樣的?
(2) 環境問題從哪幅圖代表的階段開始出現的?
(3) 如果圖 ③ 所示人類行為成為一種普遍行為時,會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 這能給我們提供怎樣的啟示 ? (從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 圖 ④ 體現了人類怎樣的環境問題道德觀?
(1) 依賴自然 ( 或畏懼自然、崇拜自然 )
(2)②
(3) 生態環境失衡、環境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啟示:環境具有提供提供資源和凈化廢棄物能力有限,一旦超越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需要保持人與地理環境的和諧關系。
(4) 當人類的當前利益與長遠的、子孫未來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兼顧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視。
【分析】本大題以人類四大文明時期人類活動的場景圖為材料,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 1 )圖 ① 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動場景,屬于采獵文明時期,那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靠采獵才能維持生命。
( 2 )環境問題是在農業文明時期開始出現的,四幅圖中 ② 代表了該階段。
( 3 )圖 ③ 所示為濫砍濫伐導致植被的大量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啟示:環境具有提供物質、能量和消納廢棄物的能力 , 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 , 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不采取適當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 , 最終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 , 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 4 )圖 ④ 反映了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行為 , 說明人類意識到對后代應承擔著道德的義務與責任,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視。
人地關系的概念:
?“人地關系”,就是指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人類社會不停地向前發展,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擴大和改造利用地理環境,增強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改變地理環境的面貌。同時,地理環境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異。
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
歷史階段
人地關系的認識
人地關系特征
采集漁獵時期
崇拜自然
主要技術手段:原始技術(石器、木器等)
人類行為表現:人類被動適應環境,環境強大的制約力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崇拜自然——”天命論”或“宿命論”
農業文明時期
改造自然
人類主導性產業活動:栽培作物,馴養家畜
主要技術手段:農業技術(青銅器、鐵器、犁、耕作制等)
人類行為表現:人類開始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改造自然“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相關”和“因地制宜”
工業文明時期
征服自然
主要技術手段:工業技術(機器、電器、社會化生產)
人類行為表現:人類掠奪式開發資源,人地矛盾激化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產生的后果:環境問題成為公害
人地思想:征服自然,自然的主宰
環境文明時期
謀求人地協調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謀求人地協調——“和諧論”
人地關系產生的后果:環境和發展問題得到全球關注
人地思想:“和諧論”——“可持續發展”
注意:
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由地理環境決定論到人類中心論再到人地伙伴論,反映了人類對人地關系由淺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隨著人類認識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發展生產力,最終可以實現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