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北某內流河下游河岸地帶發育著荒漠植物群落,胡楊為主要建群種,該地地下水平均埋深 3~4米。下表反映該植物群落屬性及影響因子隨離河岸距離增加的變化情況(其中土壤容重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負相關,土壤電導率與土壤含鹽量呈正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離河岸距離(m) | 群落屬性 | 影響因子 | ||||
群落結構 | 群落蓋度(%) | 海拔(m) |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容重(g/cm3) | 土壤電導率(mS/cm) | |
50 | 喬—灌—草 | 30.33 | 916 | 5.73 | 1.41 | 0.36 |
200 | 喬—灌—草 | 34.00 | 917 | 5.04 | 1.50 | 0.59 |
350 | 喬—灌—草 | 40.33 | 914 | 4.42 | 1.50 | 0.37 |
500 | 喬—灌—草 | 46.67 | 914 | 18.51 | 1.41 | 2.56 |
650 | 喬—灌—草 | 74.33 | 913 | 19.27 | 1.37 | 0.40 |
800 | 喬—灌—草 | 68.67 | 913 | 15.23 | 1.38 | 1.02 |
950 | 喬—草 | 45.00 | 912 | 7.78 | 1.40 | 0.50 |
1100 | 喬—草 | 40.33 | 916 | 3.06 | 1.58 | 0.66 |
1250 | 喬—草 | 34.33 | 915 | 2.32 | 1.62 | 1.98 |
11 .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總體相似的影響因子有( )
① 海拔
② 土壤含水量
③ 土壤有機質含量
④ 土壤含鹽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2 .淺根系草本植物在該植物群落中分布廣泛,主要得益于( )
A .胡楊涵養水源 B .草本植物水分競爭力強
C .地下水埋深淺 D .草本植物耐鹽堿能力強
13 .在離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該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土壤有機質減少 B .喬木與灌木水分競爭
C .土壤含鹽量增加 D .草本與灌木水分競爭
B ???12 . A ???13 . B
【解析】 11 .讀表可知,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群落蓋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變化規律不明顯,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電導率變化規律不明顯,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負相關,土壤電導率與土壤含鹽量呈正相關,因此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鹽量變化規律不明顯,由此可知,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總體相似的影響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即 ② 、 ③ 符合題意, ① 、 ④ 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 B 符合題意,排除 ACD 。故選 B 。
12 .材料信息表明,該地地下水平均埋深 3 ~ 4 米,淺根系草本植物很難直接獲得地下水,但該地胡楊為主要建群種,具有較強的涵養水源作用,從而為淺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因此淺根系草本植物在該植物群落中分布廣泛, A 符合題意,排除 C ;草本植物根系較淺,因此水分競爭力并不強,排除 B ;該區域地下水較深,鹽堿化現象并不嚴重,因此草本植物耐鹽堿能力強不是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 D 。故選 A 。
13 .干旱地區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決于水分水源條件,由于喬木與灌木的根系較深,在缺水地區存在明顯的水分競爭狀況,由喬木比灌木水分競爭能力更強,使得在離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該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 B 符合題意;草本根系較淺,與灌木的水分競爭中,灌木競爭能力更強,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與灌木水分競爭的結果,排除 D ;在離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喬木與草本植物均能生長,因此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壤含鹽量增加不是導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 AC 。故選 B 。
【點睛】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是依靠植物本身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而維持的。植物的生長依賴于環境條件,因此,環境條件影響著植物的分布,植物對于生長的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氣候和土壤是對植物生長影響最大的環境條件。植物生長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光照和水分,這主要取決于氣候狀況;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主要取決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