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竹莢魚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經濟魚種之一,廣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圖示意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影響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盛行風向 B .海水溫度 C .距陸遠近 D .種群規模
11 .推測智利竹莢魚的生活習性是( )
A .冬季產卵 B .順流洄游 C .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域 D .幼魚更傾向深水環境生活
12 .與正常年份相比,該海域幼魚的活動范圍( )
① 厄爾尼諾年,向南偏移 ② 厄爾尼諾年,向北偏移 ③ 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 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B ???11 . C ???12 . B
【解析】 10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區域受盛行西風帶影響,南半球盛行風向為西北風,竹莢魚的洄游方向主要由東南向西北,與盛行風向恰好相反, A 項錯誤;冬春季節西風漂流帶來的南極冷水勢力加強,導致海水表面溫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區向北移動,魚群向北洄游,夏秋季節冷水勢力減弱,混合區向南移動,魚群向南洄游, B 項正確;讀圖中洄游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路線與距陸遠近無明顯關聯, C 項錯誤;從材料中無法推測種群規模對洄游路線的影響, D 項錯誤。故選 B 。
11 .由圖可知,成魚洄游路線偏高緯、偏西,幼魚洄游路線偏東、偏低緯,高緯處受西風漂流帶來的冷水影響較大,低緯處受寒流影響較弱,高緯海區溫度較低緯海區溫度偏低,因此推測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域, C 項正確。故選 C 。
12 .厄爾尼諾年,該海域水溫會較往常年份偏高,幼魚活動范圍應向高緯方向擴展,即向南偏移, ① 正確, ② 錯誤;拉尼娜年,該海域水溫會較往常年份偏低,幼魚活動范圍應向低緯方向收縮,即向北偏移, ③ 錯誤, ④ 正確。故選 B 。
【點睛】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發生的大范圍持續性海表溫度(簡稱海溫)異常偏高的現象,也就是海水異常偏暖。與這一現象相反的,該海域海溫異常偏低,即異常偏冷,則稱為拉尼娜現象。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1、定義: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表現: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是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四是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環境各要素關系:
環境要素 | 整體性表現 |
大氣 | 熱量、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直接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征。 |
水 | 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水分的交換,水文是各地理環境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 |
地形 | 由內、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風、地下水等的影響。 |
植被 | 受光、熱、水、土壤、營養物質等因素的制約。 |
土壤 | 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
自然環境整體性表現:
陸地環境的組成:
1、陸地環境的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與環境
①影響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氣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陽的地方或占據密林的中上層
喜陰植物:分布在背陽、蔭蔽的地方,或生長在密林的底層
西雙版納人工經濟林運用光的垂直衰減原理,模擬雨林結構建立
熱量分布
從赤道到兩極,隨著熱量和溫度的有規律變化,形成各種不同的植被帶
從沿海到內陸,隨著水分條件變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觀
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由于熱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帶
②植物個體形態對環境的適應:蓮和駱駝刺因水分條件不同導致個體形態不同:
蓮:具有柔嫩、碩大的葉子,但根系不發達。
駱駝刺:葉子刺化,有非常發達的根系。
地中海氣候區植物具有葉子小,葉面上覆蓋有蠟質的特點,與夏季炎熱干燥有關。
③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對氣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對農時、農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區尋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對環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鐵芒萁——紅壤等酸性土壤環境
堿蓬——鹽堿性土壤環境
蘆葦——水濕環境
矮牽?;ā髿庵蠸O2污染
草原與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與濕潤、半濕潤氣候特征
“棗發芽,種棉花”反映華北春季氣溫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氣候特點
旗狀樹冠延伸方向代表風向
樹樁年輪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狀況,在溫度變化較少的條件下,樹輪較疏,反映降水量較大,反之,較密降水量較少。樹木向陽面生長快,年輪較疏。
④影響動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氣候差異、地形起伏、人類活動等。熊貓——箭竹
悉尼奧運吉祥物:樹袋熊——新鮮桉樹葉
馴鹿冬季從苔原帶南遷針葉林,免受大風雪襲擊,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從森林北遷苔原帶,以躲避蚊蟲侵擾,同時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環促使物質遷移、能量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
改變大氣成分:CO2、CH4、H2、NH3、水氣→N2、O2
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
參與沉積巖形成,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土壤的形成
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
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綠化植物、營造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城市綠地具有吸類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聲及美化環境等作用
2、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作用:結合陸地環境的樞紐、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使地表由巖石裸露變為草木叢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時不斷地供應和調節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氣+水分=礦物質+有機質
土壤是一種永續性的可更新資源,但如果利用不當,則會引起土壤肥力減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人類活動參與成土過程:合理耕作經營,可使土壤不斷改良,反之,則會引起土壤退化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