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氣候寒冷期冰川范圍擴大,海平面下降。在風力搬運作用下,我國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對寒冷期沉積了砂質沉積物,相對溫暖期沉積了黃土狀沉積物。下圖為沉積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 .推斷剖面 A→B→C 層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大致經歷了( )
A .持續上升 B .持續下降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4 .砂質沉積物的來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 .海岸沙 B .河流沙 C .洪積物 D .冰磧物
C ???4 . A
【解析】 3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 A→B→C 沉積物由黃土狀沉積物變為砂質沉積物再變為黃土狀沉積物,砂質沉積物為寒冷的冰期沉積物,黃土狀沉積物為溫暖的間冰期沉積物,冰期氣溫較低,海平面較低,間冰期氣溫較高,海平面較高,所以 A→B→C 層形成過程中海平面經歷了先降后升的變化, C 正確, ABD 錯誤。所以選 C 。
4 .據材料可知,在風力搬運作用下,我國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對寒冷期沉積了砂質沉積物,末次冰期中寒冷期氣溫較低,冰川擴大,海平面下降,海岸地區沙出露地面,受風力搬運作用影響,形成砂質沉積物, A 正確;圖文材料中并未提到該地有河流分布,且河流沙出露主要受河流水量和水位影響,與寒冷期海平面下降關系不大, B 錯誤;洪積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發區,海岸地區一般洪水發生較少, C 錯誤;冰磧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動較多的地區,海岸地區冰川活動較少, D 錯誤。所以選 A 。
【點睛】分選性是指碎屑顆粒大小的均勻程度,也可以表達為圍繞某一個粒度的顆粒集中趨勢的大小離差程度。碎屑顆粒的分選程度受沉積環境的水動力條件和自然地理條件控制,一般水動力能量高的沉積環境碎屑顆粒的分選性較好,風對風成沙丘的分選性最好,其次為海(或湖)灘沙,河流沙的分選性往往較差,而冰川沉積物的分選性最差。分選性,碎屑顆粒粗細均勻程度,大小均勻者,分選性好,大小混雜者,分選性差。
陸地基本地貌類型:
基本地貌類型可分為山地和平原兩類。
(一)山地
山地是山嶺、谷地和山間盆地的總稱,是在地殼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山嶺的形態要素包括山頂、山坡和山麓。山頂呈狹長帶狀延伸時稱為山脊。山頂按形態特征可分為尖頂山、圓頂山、平頂山。(崮是平頂山)。山坡可分為直線坡、凹形坡和階狀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灘、階地等次級地貌類型。
根據絕對高度(可理解為海拔)山地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類。
極高山:>5000m
高山:3500~5000m——冰緣作用(3500m相當于西北各山地的森林上限,也就是3500m以上很少有森林的分布)
中山:1000~3500m——流水作用
低山:500~1000m——流水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
我們平常說的丘陵(如山東丘陵)是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貌類型,不受絕對高度的限制,但相對高度一般不足100m。這并不是一種嚴格的規定,江南丘陵、黃土高原丘陵都有相對高度超過100m的實例。
另外,根據作用力的不同,可以將上述山地分為火山形成的、流水作用形成的、巖溶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形成的等山地類型。
(二)平原
我國的三大平原是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是一種廣闊、平坦、地勢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態類型。
依據按海拔高度,可分為低平原(<200m)和高平原兩類。低平原地勢低而平緩,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高平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高原,由于地勢高,切割相對很強烈。
依據表面形態,平原又可分為平坦平原、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類型。
依據外動力差別,平原還可分為熔巖平原、喀斯特平原、沖積平原和海成平原等類型。平原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完全是一個幾何平面。平原內部經常包括許多次一級的地貌類型,如沖積平原上就有河床、河漫灘、自然堤、河間洼地、決口扇和三角洲等。
(三)主要地貌類型的形成分析:
1、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λ固厥悄纤估蛭鞅辈恳了固乩雿u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
①類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
可溶性巖石有3類: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
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
②分布: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貴高原)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λ固氐孛苍谔妓猁}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巖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③成因: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2、丹霞地貌:
①定義:
“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粵北地區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②分布:
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干旱-干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
③成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④地貌特點:
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的巖層叫做“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3、黃土地貌:
①定義:
發育在黃土地層(包括黃土狀土)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陸相淡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
②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集中,占中國黃土面積的72.4%,一般厚50~200米,發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黃土地貌。
③地貌特征與類型:
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溝谷眾多、地面破碎。中國黃土高原素有“千溝萬壑”之稱。
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黃土地貌的侵蝕外營力有水力、風力、重力和人為作用。它們作用于黃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或稱地下侵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等。
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形面。一般有三級: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嶺為第一級,其頂面高程彼此相近,為黃土的最高堆積面;降低60~80米為第二級;再降低40~60米為第三級。
主要有黃土溝間地、黃土溝谷和獨特的黃土潛蝕地貌。
④成因和過程: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風是黃土堆積的主要動力,侵蝕以流水作用為主。黃土塬、梁、峁等地貌類型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各種溝谷則是強烈侵蝕的結果。
4、冰川地貌
①分布: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冰川是準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并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廣泛分布于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兩種。前者僅限于約占陸地面積10%的現代冰川分布區;后者主要指第四紀古冰川(最大覆蓋范圍占陸地面積的32%)塑造的地貌。
②類型: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
現代冰川作用區的冰體部分按形態分為:
大陸冰蓋。面積>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如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
冰帽。數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規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頂冰川都可發育為冰帽;
山地冰川。又分為冰斗冰川、懸冰川、谷冰川、平頂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磧丘陵等冰川融蝕地貌。
5、風蝕地貌
①概念與類型:
風蝕地貌是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
Ⅰ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巖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Ⅱ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巖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巖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
Ⅲ雅丹地貌。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洼地;洼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
Ⅳ風蝕城堡。水平巖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多見于巖性軟硬不一(如砂巖與泥巖互層)的地層,中國新疆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
Ⅴ風蝕垅崗。軟硬互層的巖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垅崗狀細長形態。
Ⅵ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沖溝所成的谷地。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后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
Ⅶ風蝕洼地。松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較深的風蝕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干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②分布:
風蝕地貌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南疆和田、羅布泊,東疆哈密盆地、吐魯番盆地,北疆克拉瑪依附近地區。柴達木盆地風沙地貌中67%為風蝕地貌,尤其西北部,與構造線方向大致相同的強勁西風吹蝕第三紀泥、砂巖系,形成順著風向排列的殘余長丘,長10-100米甚至數千米。新疆羅布泊古樓蘭雅丹地區風蝕地貌十分發育,有風蝕條形土墩與洼地相間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風蝕蘑菇也很典型。東疆大風口七角井、天山達坂城、北疆老風口附近廣布風蝕城堡、殘丘言山等??死斠罇|北烏爾和的風城平頂層狀墩臺,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東南部庫姆塔格風蝕柱、吐魯番西部的風蝕穴也都十分典型。
6、火山地貌
①定義:
由地殼內部巖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這種山體稱為火山。
②分布:
我國火山活動可分為兩個帶:東部活動帶的火山有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廣東雷瓊及安徽、江蘇等地區的火山;西部活動帶的火山包括騰沖火山群、新疆等地區的火山。
③成因與規模:
地球內部處于高溫和高壓的狀態,當上覆巖層發生破裂或地殼背斜褶皺升起時,地下的熾熱巖漿將沿地層的破裂面或背斜軸部噴出地表,形成火山。這種噴出的現象叫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兩種:裂隙噴發和中心噴發。各地不一,規模較大的火山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徑可達數百米。如蘇聯堪察加半島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對高度達4572米,火山口的直徑為625米。規模較小的火山,相對高度不及100米?;鹕接袝r成群分布,稱為火山群。
④形態結構:
火山通常由火山錐、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組成。
火山錐指火山噴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積成的錐狀山體。
根據內部構造和組成物質,火山錐分為4類:
Ⅰ火山碎屑錐,由固體噴發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礫)與熾熱氣體一起噴出,在空中飛騰、冷卻變硬降落堆積而成。外形呈圓錐形,由成層的火山碎屑組成。上部坡度較陡,下部坡度較緩,錐頂端有一個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Ⅱ熔巖錐,坡度很小的熔巖堆積體,由流動的熔巖形成,又稱盾形火山。
Ⅲ混合錐,由熔巖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層組成。
Ⅳ熔巖滴丘,體積不大、周邊較陡的熔巖錐,由粘性很高的熔巖噴發后急劇冷卻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噴發地下高溫氣體和固體物質的出口。平面呈近圓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個漏斗形體,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狀,為固結的熔巖,稱為熔巖坑;坑口常能積水成湖,成為火山口湖(或稱天池),如中國東北長白山上的天池。
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稱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
Ⅰ火山再次爆發崩毀了火山口的巖石,形成爆發破火山口;
Ⅱ火山再次噴發使火山口周圍上覆體失去下層支撐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
Ⅲ火山口受流水侵蝕破壞,形成侵蝕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時巖漿噴出地表的通道,又稱火山通道。呈圓筒狀,有的呈長條狀或不規則狀,前者多由中心噴發形成,后者常與裂隙噴發有關?;鹕胶砉苤械幕鹕剿樾嘉锖蜌埩魩r漿冷卻后,凝結在火山管道內成為近于直立的圓柱狀巖體。如上層的熔巖被侵蝕,火山頸成為突出地面的柱狀山,稱為頸丘。
⑤類型:
根據火山噴發的特點和形態特征,劃分以下類型。
Ⅰ盾形火山,多由熔巖組成,因坡度平緩、頂部平坦寬廣而命名。夏威夷島和冰島都有熔巖構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噴發而成,冰島的是裂隙噴發形成。夏威夷島冒納羅亞火山是典型的盾狀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稱夏威夷型火山。
Ⅱ穹形火山,由熔巖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內或火山錐旁側的噴火口上,由火山噴出極粘稠的熔巖堵塞在火山口內,進而向上隆脹形成。
Ⅲ錐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巖混合組成,呈圓錐形,又稱維蘇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組成的稱為火山渣錐,由火山碎屑和熔巖混合組成的稱為混合錐。由于火山多次噴發,火山錐的內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巖組成的層狀構造。
Ⅳ馬爾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沒有火山錐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噴發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不成火山錐,火山口常積水成湖。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